最近“10月起电价大改、阶梯电价要取消”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,不少家庭都犯了嘀咕:以后电费是不是要涨了?其实这是对政策的误读——阶梯电价压根没取消,只是多了“分时电价”这个新搭档。这种“老政策+新玩法”的组合,反而能让会用电的人更省钱,还能帮电网“减压”。
先说说咱们熟悉的阶梯电价。自2012年推广以来,它就像用电的“阶梯门票”:家里每月用的电在低档位(比如山东的基础档位),每度只要0.5469元,这价格甚至低于供电成本,相当于享受了优惠;但要是用电量超标,比如夏天开空调、冬天用暖气导致电费飙升,超出的部分就要按更高价格收费。这政策的初衷很实在:既要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用电,又要提醒大家节约用电。
但随着空调、新能源汽车这些大功率电器越来越普及,光看“用了多少电”已经不够了。比如晚上7点大家都开空调、给电动车充电,电网就会迎来用电高峰,容易出现电力紧张;可凌晨3点大多数人睡了,电力又白白富余。于是“分时电价”就来了,它在阶梯电价的基础上,给不同时间段的电标了不同价格,就像高峰时段的地铁票价和非高峰时段不一样。
山东的“五段式”分时电价就是个典型例子,把一天24小时分成了尖、峰、平、谷、深谷五个时段,电价差能达到4倍之多 。济南的张阿姨开新能源汽车,以前随便充电,后来摸清了规律:晚上23点到次日7点的谷段,一度电才0.385元;春秋季中午的深谷段更便宜,只要0.222元。她把充电时间改到深谷段,一辆车一年电费才花600多块,比不挑时段充电省了1000多块 。
对普通家庭来说,这种组合政策比单纯取消阶梯电价更划算。比如三口之家夏天每月用电800度,按阶梯电价,基础档位外的电量要加价;但如果把洗衣机、热水器这些家电都调到谷段使用,高峰时段少开一会儿空调,算下来电费反而可能比以前低。就算是用电多的家庭,只要学会错峰,也能抵消部分阶梯加价的成本。
可能有人会问:为什么不直接取消阶梯电价?这里藏着一个“用电补贴”的秘密。其实居民用电的成本比工商业高——咱们住的小区在电网末端,输电环节多、成本高,但居民电价反而更低,这是因为工商业用户承担了交叉补贴,比如贵州2021年工商业就补贴了居民用电60多亿元。如果贸然取消阶梯电价,要么居民电价整体上涨,要么工商业补贴压力更大,反而不公平。
现在这种“阶梯+分时”的模式,其实是个“双赢方案”。对个人来说,相当于多了“省钱选择权”,只要稍微调整用电习惯就能少花钱;对电网来说,大家都错峰用电,高峰时电力不紧张,低谷时富余电力也能被利用,比如山东通过分时电价,去年午间多消纳了583.87万千瓦新能源电力,还扛住了夏季的用电高峰 。
所以说,10月的电价调整不是“大改”,更像是“优化升级”。阶梯电价守住了民生底线,分时电价给了省钱空间,根本没必要担心。与其纠结“政策变不变”,不如赶紧查查自家的分时电价时段,把家电调成“错峰模式”——毕竟省下来的电费,买斤排骨不香吗?
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