装修这事儿,谁没当过几回“冤种”?我当年装第一套房时,攥着20万预算拍着胸脯说“绝对够”,结果结算时花了28万——交完尾款蹲在小区楼下啃包子,越想越肉疼:明明每一步都“选了好的”,怎么钱就跟流水似的没影了?直到住了两年半,天天对着家里的细节扒拉,才反应过来:好多钱根本是“花在空气里”!
就说瓷砖吧,我当初被销售洗脑“进口砖釉面能扛刀刮”,咬咬牙买了120一块的“高端款”,结果邻居家买的广东产优等品才55块——现在他家瓷砖摸起来照样光滑,连划痕都没比我家多。瓷砖这东西哪有什么“技术壁垒”?
无非是品牌溢价在作怪!
只要盯着三个指标:吸水率低于0.5%(防渗透)、防滑性达标(洒点水踩上去不滑脚)、是优等品(不是次品),根本不用追大牌,省下来的钱够买个好油烟机了,你说冤不冤?
还有乳胶漆,我之前非盯着进口漆,一桶要1200块,结果朋友拍着我肩膀说:“你去看国产中档漆,六百块一桶的,环保指标达标的话,刷出来墙根本没区别!”我半信半疑试了,现在我家墙被孩子用蜡笔涂了N次,湿毛巾一擦就掉——合着之前花的冤枉钱,全买了“进口”俩字的心理安慰?
吊顶更坑!
我当初非要做带灯槽、石膏线雕花的“豪华款”,工费加材料花了八千,结果住进去才发现:灯槽里全是灰,一年开不了两次灯带,层高还被压得显矮5公分!
现在看邻居家做的双眼皮石膏条,才花了一千二,简洁又大气——我恨不得把自己家吊顶拆了重装,早知道这样,当初为啥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?
开关插座我算踩对了一半:没买杂牌,但也没追“智能款”。我家现在用的是某大牌基础款,二十多块一个,住了两年半没坏过;厨房特意装了带开关的,不用拔插头直接按开关,煮完饭随手一关,方便得很。那些几百块一个的“智能插座”,我看邻居家买了,结果现在还躺在抽屉里吃灰——咱们普通家庭,安全耐用比“能联网”重要多了,不是吗?
灯具和窗帘我是后来才“开窍”的:实体店的灯动辄上千,网上同款才三百多,我家客厅的吸顶灯就是网上买的,简洁的圆形款,比实体店的复杂吊灯好看十倍,还不容易积灰;窗帘更绝,我之前去家纺城看,一套要三千,网上买的才一千二,遮光率95%,质感跟实体店没差别——合着实体店里的溢价,全给房租和销售提成买单了?
电器我现在彻底转“国产粉”了:十年前我妈买进口冰箱花了八千,现在我买的国产冰箱才三千五,能联网调温度、提醒食材快过期,售后还上门免费安装;床的话,我当初差点买一万多的实木箱体床,后来改成买两千的床架加收纳箱,加起来才三千,收纳空间一样大——剩下的钱买了个好床垫,现在睡觉比以前舒服十倍!
毕竟床是用来睡的,不是用来摆着看的,床垫舒服才是硬道理啊!
最后说窗户,我当初非要把开发商的窗户换成断桥铝,花了一万二,结果现在发现:开发商的窗户密封性其实更好!
因为他们是先装窗户再做保温层,而我换的窗户是后装的,反而有点漏风——早知道这样,我干嘛要花这个冤枉钱?
除非你家窗户明显变形、漏雨,否则真没必要换!
现在回头看,装修超预算的根源,其实是咱们总在“为想象中的完美买单”:总觉得“贵的就是好的”,总怕“买便宜了会后悔”,结果花了一堆冤枉钱。其实装修的核心是“实用”,不是“贵”啊!
你们装修的时候踩过哪些“钱坑”?
是追了大牌瓷砖,还是做了没必要的吊顶?
评论区聊聊,让后面装修的朋友少走点弯路!
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