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朱元璋与常遇春的深厚情谊
公元1367年十月,距离朱元璋称帝的时刻只剩下两个月。此时,他经过两年的奋斗,成功击败了张士诚,并且迫使东南的方国珍逃至大海。纵观南方局势,朱元璋几乎已经稳操胜券。于是,朱元璋召开誓师大会,以“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”为口号,集结了25万大军北伐元朝。而在这一战略任务中,朱元璋选择了他最为信任的两位将领——徐达和常遇春作为领军人物。朱元璋对众将领公开任命,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常遇春为副将军,并且对众将表示:
“今诸将非不健斗,然能持重有纪律,战胜攻取,得为将之体者,无如大将军达。当百万之众,勇敢先登,摧锋陷阵,所向披靡,无如副将军遇春。”(《明史纪事本末·卷八》)
展开剩余87%朱元璋的这番话意在强调,虽然其他将领皆是勇猛之士,但在治军和稳操胜券的能力上,徐达是最为出色的;而在冲锋陷阵,带领大军摧毁敌军的能力上,常遇春则堪称第一。这番话使得包括冯胜、李文忠和邓愈在内的所有骁将都无话可说,纷纷表示服从。毕竟,若徐达和常遇春站在那,其他将领无论如何也只能争一争第三的位置。
朱元璋心中,徐达是统领战局的军事才俊,常遇春则是勇猛的先锋之将。徐达如同弯弓,常遇春则是弓中的利箭,而朱元璋则是那位拉弓射箭的射手。朱元璋本打算让徐达和常遇春辅佐自己终老,然而,常遇春却在两年后因战死于柳河川而离世,朱元璋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。尽管他一直坚强如铁,难得流泪,但常遇春死讯传来时,朱元璋还是不禁泪流满面。
二、 不为人知的常遇春
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将徐达和常遇春描绘成朱元璋的童年玩伴,甚至像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《朱元璋传》也有类似说法。这其实是一个误解。尽管徐达与朱元璋是同乡,然而他们相识时,徐达已经22岁;至于常遇春,更是来自怀远,与朱元璋的幼年并无直接关系。
《明史·常遇春传》记载:
“常遇春,字伯仁,怀远人。貌奇伟,勇力绝人,猿臂善射。”
常遇春出生在怀远(今属蚌埠),他天生力大无穷,且擅长射箭。史书中的“猿臂善射”一词,通常用来形容神箭手,例如《史记·李广传》中提到的飞将军李广便被称为“猿臂”。常遇春不仅武力出众,还是一名神射手。
例如,在鄱阳湖水战中,常遇春曾用箭射伤陈友谅麾下的猛将张定边,救了朱元璋一命。常遇春比朱元璋年纪小两岁,他与朱元璋的相识堪称传奇。
在元朝末期,民众对苛政已久痛苦不堪。常遇春因生活所迫,加入了山贼刘聚的队伍。由于常遇春勇武过人,很快成为了刘聚的得力助手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常遇春觉得做山贼终究不是长久之计,于是决定另寻出路。
公元1355年,朱元璋攻占滁州,冯国用、冯国胜等一干豪杰前来投奔。此时,朱元璋已经拥有五六万兵力,迅速在长江以北的红巾军中崭露头角。常遇春听闻朱元璋的威名,决定投身其麾下。他曾乔装成普通百姓,偷偷观察朱元璋,最终判断出朱元璋必定能成大事,便决定投奔。
《明史》记载:
“未至,困卧田间,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:“起起,主君来。”惊寤,而太祖适至,即迎拜。”
常遇春在半路因疲惫停下休息,梦中有神人提醒他:“快起来,主君来了!”他猛地起身,正遇朱元璋带兵经过,便立刻上前拜见。朱元璋见到一个不速之客,先是疑惑,接着说:“你该不是因为饿肚子才来投奔我吧?我可不留这类人。”
常遇春无奈解释,他曾是山贼,不愁吃喝,但因为刘聚胸无大志,听闻朱元璋为贤明之主,特来投奔。朱元璋答应让他跟随,但需要先渡过长江后再作决定。
几天后,朱元璋带兵过江,但由于元军的防守,战船被逼停,常遇春便借了一只小船,奋勇迎战,成功为朱元璋打开了通道。
三、 不只是猛将
常遇春的“猛将”形象广为人知,但他并不仅仅只有勇力。他是个智勇双全的军事人才,《明史》记载:
“其智勇不在中山下。”
“中山”指的是徐达,常遇春的智勇与徐达相当,甚至不逊色于他。常遇春不仅擅长作战,且在谋略方面也具有独到见解。
例如,常遇春在攻占集庆的过程中,利用巧妙的战略成功帮助朱元璋夺取了重要城市。在与元军交战时,常遇春通过巧妙的战术,成功将敌人引入陷阱,减少了己方伤亡,为朱元璋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常遇春也写过诗,如他在攻下衢州时,在战后便写下了一首《龙游道中》,展现了他豪迈的气概和气吞万里的战斗精神。
四、 常遇春的非凡战绩
常遇春不仅仅是一个勇猛的将领,更是一个全能的军事人才。从龙湾之战到鄱阳湖之战,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。在鄱阳湖之战中,他射伤张定边,帮助朱元璋脱险,并在战后打败陈友谅,最终为朱元璋统一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而在常遇春去世后,朱元璋对他深感痛惜。他为常遇春写下悼诗,追封他为“开平王”,并为他安排了盛大的葬礼。常遇春的死,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。
---
希望这些改写满足您的要求,并且增添了一些细节描述。如果有任何调整的需要,请随时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